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发展新机遇

原创:泛华观点 2023-03-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更新,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向乡村延伸,不断释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潜力,是稳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相关阅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深入1.png

一,区域协调发展

时下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下半场”,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后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构成了未来城镇化工作的重要方向,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有助于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根据各地情况,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扎实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序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2.png

二,城市更新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省市“两会”再到各级召开的高质量发展大会,“城市更新”成为高频热词。

近年来,各地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高效治理、精细治理打造城市名片。面向“十四五”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有“外延式扩张”,也要有“内涵式发展”;既要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在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发展县域经济,破解“大城市病”,同时不断修复城市生态空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营造创业良好环境,让人才如鱼得水……每一项工作都呼唤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水平。


深入3.png

三,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通过数字化提升城市运行效能,不断破解城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前不久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牵引城市经济产业、人才流通的重要动力源。城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数字化也正不断为城市治理赋能。通过地下管网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等,将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增强城市安全韧。而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也将促进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智慧管网、智慧出行、智慧社区、智慧建造等等,涉及产业面广、产业链条长,有助于带动新技术应用、新产业集聚,推动新业态形成、新消费提升。未来,新基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

深入4.png

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的重大部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融合破题、科创驱动、品牌牵引、平台赋能、协同创新”五大创新路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综合集成“产业育城+EOD+全要素数字生态产业示范区”的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模式,系统整合顶层设计、投资运营、数字运营、绿色运营、建设服务全过程服务体系,高质量做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发展四层结构,将助力地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开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