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海带采收忙,“蓝色粮仓”好“丰”光

长岛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海洋生态文明功能综合试验区,肩负着先行先试、探路领跑的职责使命。长岛由151个岛屿组成,3500多平方公里海域蕴藏着海洋的丰饶,北纬38度的纯净冷水海域环境孕育了全国顶尖的海带品种“小浩海带”:体长、平直部宽、色泽深褐,成就了“长岛海带”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

耕海牧渔,海带采收进行时

凌晨三点的渤海湾,长岛养殖船队迎着朝阳穿梭于浮球与绳索构成的万亩“海田”间,钩、割、码,行云流水的动作下,一座座“海带山”在船舱中拔地而起。

image.png image.png

渤海深处,大钦岛的海风裹挟着咸鲜气息拂过万亩海田。每年5月至8月,这片“中国海带之乡”迎来最繁忙的时节。养殖户们争分夺秒与水温赛跑——肥厚茁壮、藻体柔韧的海带在晴好天气下被成片收割,码头与晾晒场瞬间化作褐色海洋。

image.png image.png

今年长岛海域气候温润,经过近6个月的海水滋养,海带格外肥厚茁壮。为抢在水温升高前完成收割,采收时间甚至比往年提前了10余天。

海面上,工人们手持钩镰,动作如行云流水——钩取、割断、码放,沉甸甸的海带很快在船舱垒成座座“海带山”。鸥鸟追逐船尾犁开的浪花,构成一幅壮美的“海上春耕图”。岸上同样热火朝天,吊机将成吨海带装上运输车,送往遍布鹅卵石的天然晒场。石滩晾晒是长岛人六十余年积累的智慧:升温快、透气佳,晒出的海带无沙无泥,品质纯净。

image.png 


蓝色粮仓,海带品优富营养

大钦岛,这座藏在渤海和黄海交界处的"海上仙山",处于北纬38度黄金海域,海域的水质、盐度与光照条件,为海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生长环境,年产出鲜海带20余万吨。

长岛海带的品质标准严苛如艺术品:出口级“板菜”需去边去尾90公分,表面洁净呈深褐色,含水率低于15%,回泡率达1:6以上。从一级到五级的分级体系,确保每一捆海带物尽其用。其营养价值更令人惊叹:每百克含碘252毫克、钙1180毫克,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群及褐藻氨酸等珍稀成分。日本、韩国客商长期青睐于此——大钦岛海带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image.png 

科创赋能,融合发展开新篇

近年来,长岛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丰宝一号”“B013”等优质品种,更探索以海带为原料养殖马粪海胆,延伸产业链。文旅融合为古老产业注入新活力,自2023年起,长岛连续举办两届“海带丰收节”,游客可体验赶海、垂钓、海带加工,感受“海带之乡·渔牧大钦”的文化魅力。海带不仅是致富菜,更成为海岛旅游的金名片。

image.png 

绿富同兴,零碳海岛展未来

生态觉醒重塑着长岛发展轨迹。曾因海参育苗污染岸线的孙家村,拆除百家育苗场后,通过投放人工渔礁、移植藻类构建起5000吨年产量的海洋牧场。“零碳经济”理念落地生根:海洋碳汇研发基地挂牌成立,“海草床碳汇贷”开创生态金融新模式。渔民们从“靠海吃海”转向“爱海护海”——近岸海水90%达国家一类标准。

长岛人深知:唯有守护这片碧海,才能永续收获自然的馈赠。大钦岛石滩上的海带在余晖中泛起琥珀光泽,渔民们麻利地捆扎着晒干的“钦海玉带”,这些包裹将跨越山海,登上日韩的超市货架,现身江南的汤煲,融入西北的炖锅。长岛海带承载着自然的馈赠与渔民的汗水,编织出连接海洋与陆地的滋味纽带。

image.png 

从海洋生态修复到绿色产业发展,从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到国际零碳岛建设,长岛正以“全球海岛保护与开发典范”的姿态,在187.8公里海岸线上绘制海岛发展的“中国样本”,让碧海蓝天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