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铁新城——智慧未来城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城市之间的协作与专业化分工日益重要,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城市在当下时代环境中实现快速发展的有力途径。

高铁,作为中国特色的交通网络体系,由于其快速的通勤能力,作为高新技术人才、知识、资金等要素的流动载体,成为了当前城市群发展的干线骨架。

高铁时代的到来,既疏解了大城市的产业经济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又为中小城市的产业承接带来了发展机遇,形成龙头城市总体统领,中小城市专业化分工的区域格局,共同搭建城市群协同发展框架。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年代,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高铁战略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高铁新城实为两大战略结合的重要节点。高铁带了要素的快速流动,推进生产要素要重组,新的机会不断涌现,能否充分抓住高铁开通带来的机遇,成为中小城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议题。


苏州高铁新城效果图 © 泛华集团

高铁新城1.png



01 
高铁有什么样的效应?
高铁是把双刃剑,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并存

中小城市围绕高铁站点,以高铁新城的形式来承接大城市的溢出与辐射红利,通过高铁,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交互越来越快,成为承载机遇红利的门户。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高铁站的开通对于不同国家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人口、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要素的增长层面。据统计,1996 年日本全国人口增长较 1975年增长 1.13 倍,新干线周边人口增长为 1.35 倍;欧洲高铁的开通使得沿线的中小城市,如海德堡、吕德斯海姆的旅游业极速发展,大大推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而在中国,相当多的高铁新城成为了当地产业经济区的引擎,无论是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铁站亦或者杭州西站,都以高铁作为带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然而,高铁一方面给地方城市带来了资源导入的红利,激发城市的新一轮增长;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会引起人口与产业的流失,因为一线城市优质的营商环境、高品质的生活设施以及便利的服务等等,势必会让原本留在当地的人才与企业向一线城市迁移。

02 
高铁新城该建设成为什么样?
能最大化的承接机遇,同时又能防止资源的过度流失

高铁新城总体定位,应该是成为老城区功能升级与产业功能升级的空间载体,承载新机遇的城市新中心。通过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原有主城的居住品质,形成科教、文化、旅游、康养、商业组团职能;依托高铁站点的交通优势,布局促进产业发展的功能组团,围绕产业转化、自主创新、研发创新以及成果创新,推动城市的产业转型。

首先,认清区域角色,找到专业化分工,以不可替代的城市优势为基础,深度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中小城市更需要抓牢本底的优势特征,围绕自身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梳理好自身发展优势,以优势对接区域机遇,从而才能化解因高铁带来的城市边缘化风险。其次,重视产业支撑功能,同时加强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出现有城无产、有新城变鬼城的风险。再次,突出自身城市特色,提升新城与老城功能协同与互补。产业方面,要形成新城并对原有部分城市功能的疏解;功能方面,对主城区的居住功能的补充,对主城区的城市功能进行全面升级,避免新城与老城产生同质化竞争。

03 
高铁新城如何破题?
高水平规划引领,探索高铁新城的科学发展路径

高铁新城是高铁战略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微观产物,不仅要提升区域交通运输能力,更要促进区域城镇化良性发展,因此,高铁新城开发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动力机制,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搬迁或者房地产开发,更不能把新城建设作为政绩工程。虽然高铁站与周边商业空间的紧密联系可以有效吸纳人流,营造丰富有层次的街景空间,为站区带来活力,但是若城市缺乏支柱产业和财政能力支撑,最终将难以维持高密度的商务区运转。因此,高铁新城建设应该通过系统思维实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高度融合,实现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跨越发展。

(一)研究城市发展和动力问题。中小城市高铁新城的定位必须考虑城际间的协调发展,以轨道串联重要城市节点和策略发展区,引导区域发展轴形成,使之对应成为中心城市连通的交通节点、服务节点、要素节点或功能节点,同时也能避免同质化和重复性建设的问题。比如不具备强势的工业基础,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农业、高端服务业等,通过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县域经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四层城镇化。

(二)研究区域的要素禀赋情况。以通过系统规划引领、金融支持,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形成要素聚集,使区域要素禀赋变成产业优势。通过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发现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带动新发展,从而找到城市的发展路径,通过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形成龙头产业、配套产业和机会产业的复合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带动城镇化。

(三)解决城市建设和标准问题。高铁新城的建设是一个巨系统,应该用系统思维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

一是,结合地方特色实现产业梯度与特色发展,明确高铁新城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建立一体化跨界客运交通服务体系,并通大型公共配套基础设施聚集人气,从而促动新城的建设,为高铁新城开发开创全新发展格局;二是,高铁新城与主城区形成错位与互补,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副中心,而是作为城市功能的有机延展,成为吸纳、吞吐、融合各种“流量”要素资源的重要基地;三是,挖掘高铁的核心价值,使高铁新城应成为中心城市和整个区域城市网络体系直接建立联系的重要界面,实现城市的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高铁新城建设在战略、产业、空间、规划、建设、运营的有机结合。

(四)解决城市运营和效能问题。构建城市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产业+金融+科技+人才+互联网+土地”六大要素的有机复合。

在城市建设的投融资破题上,以战略、产业、空间、重点项目为引导,以去土地财政化的融资模式 创新为目标,通过项目打包、融资主体、融资方式、体制机制等的创新实现投融资的创新。通过开发性金融、产业基金、产城融合等创新金融模式,实现城市的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做好城市的投资运营。并通过塑造地区投资概念,把概念变成项目,把项目变成项目集群,再把项目集群变成投资品,创造项目孵化器,改变偶然招商为持续招商、战略招商、项目孵化器招商。

苏州高铁新城效果图 © 泛华集团
高铁新城2.png

高铁新城的建设从完善城市结构、优化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平衡与城乡统筹等方面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与高铁战略的落地,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发展阶段,以区域聚集力打造为着眼点,以产业驱动形成人财物集聚的“洼地”,以创新模式为旗帜,以N个项目孵化器为抓手,以构建产业发展联盟为平台,以产业为支点,以创新金融手段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分工、业务合作、重构该高铁新城的商业生态圈和价值链,进而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新挑战。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新型城镇化战略与高铁战略背景下的高铁新城研究》一书。


高铁新城3.png


本书由泛华集团董事长杨天举任丛书主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和苏州高铁新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天平分别作序。泛华以城市发展研究院所做的苏州高铁新城规划为起点,借鉴国外著名高铁站点站区开发经验,结合国内高铁新城建设谋划,对“高铁效应”促进区域、城市发展做深入的分析。该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站点所在城市政府善用“高铁效应”提供了一系列审慎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