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 ——中国木业产业生态新城


海林——国家级生态新城样板

海林,黑龙江省靠近俄罗斯的一个边陲小城,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县级市,却因为一个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而名声大振。不仅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全省学习的榜样,海林的经济也因此快速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是什么因素能够让一个县级市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一、初识海林


(一)地理区位及城市规模

海林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西部,行政区域面积8711平方公里,辖8镇,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2.2万人。境内有3个森工局和2个国有农场。海林市地处黑龙江省东西交通大动脉滨绥线及301国道上,是东出海参崴,南下图们江的交通要道,西距哈尔滨280公里,东距牡丹江12公里,南距海浪机场22公里,东距国家一级口岸绥芬河和东宁分别为175和220公里。

海林市区总建设用地24.21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其中城北新区建设用地为1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周边为城市生态控制用地,总控制面积144平方公里。


(二)自然及资源

海林素有“中国雪乡”“林海雪原”之称,其资源以森林资源为主,是全国重点林业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北药资源、森林有机食品资源、养殖及种植资源、旅游资源、清洁能源、矿产资源等。

海林的自然及旅游资源优越独特,河网密集,森林覆盖率高达72%。有“雪、虎、山、水、情”五大特色旅游资源,海林的南部是著名的“中国雪乡国家森林公园”,中部规划了威虎山旅游区,北部是水域辽阔,森林广袤的莲花湖国家级地质公园旅游区。“林海雪原”、“中国雪乡”、“东北虎”、“威虎山”等旅游品牌已享誉海内外。

海林山区多,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它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海林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干燥,夏季降水多,气候温润。山区林区降水量极丰富,特别是西南山区,冬季雪量大,雪质粘硬,可随风塑形,积雪最多可达2米,是海林独特的战略旅游资源。

海林市区地处一个有山有水,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环境,东面为低山,北面为丘陵,南面和西面为清澈的海浪河和红甸子河,尺度宜人的斗银河南北向穿城而过,城市西南有一片自然湿地。市区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缓坡坡向斗银河。


二、合作过程

2004年7月,海林市政府与泛华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组建了国有控股公司——海林市新城区开发有限公司,采取BOT方式建设经营海林新城区(即经济开发区)。海林市政府与泛华集团的合作模式是紧密型的,对外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就是指由海林市政府和泛华集团共同抽调人员组建机构;两块牌子:一是黑龙江海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二是海林市新城区开发公司。合作范围主要包括系统服务和投资的模式,系统服务就是从战略发展规划的角度,对海林市新城区进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制定发展战略目标。

泛华集团独特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吸引了海林市政府,泛华集团通过多年探索,总结了独具特色的“两商”经营模式,即“城市发展系统服务商”和“建设领域系统服务商”,其宗旨是为城市创造价值,实现城市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直面城市建设发展之惑,通过系统规划展示城市未来,站在区域协同的高度,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秉赋、产业的优势、资源要素的整合、城市人口的聚集、区位的优势、差异性和后发优势等,充分研究和确定战略定位,进行正确的产业选择,并以金融进行引导,再体现在空间蓝图以及空间功能布局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很好的执行稳定性,成为了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泛华还提出了完善城市投融资平台、产融结合、金融工具创新、打造城市造血机能的创新理念,以系统规划为先导,以金融为主线来引领城市建设发展。


三、谋划海林

(一)城市诊断

泛华集团通过对当地的调查研究认为,单一做开发区,打造企业集中区的认识是片面的,应该打造产业生态新城,使开发区具有宜居、宜业、宜商的多重功能,使开发区中的产业供给创造与城市化的需求创造相互融合,避免开发区越走越窄的局面。泛华集团的理念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认同。

基础设施配套难是多数开发区面临的共性问题,海林也不例外。

按照当地比较低的投资标准,开发12 平方公里的开发区,按每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8000 万元计算,再加上征地、拆迁等费用,总投资需要10 多亿元。以海林市的投入能力,整个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10 年也完不成。现实使海林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自己的财力搞开发区基础设施难度很大,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搭台”。

2004 年7 月,海林市委、市政府同泛华集团签定了共同经营海林开发区的合同。在实际操作中,由海林市财政局所属的天资公司与泛华建设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海林市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林开发公司),共同开发经营开发区。海林市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将主要工作放在招商引资和服务上。


(二)城市出路

优势叠加,助推发展。2004 年7 月,泛华集团采用其独特的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参与到海林市的城市发展当中,与海林市政府共同打造和经营了一个15 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

泛华集团参与的具体模式是紧密型的,主要从事系统服务和投资的模式。所谓系统服务,就是从战略发展规划的角度,对整个开发区进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确定实施路径和时序,进行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 投融资规划和重大项目规划等。

为破解资金难题,泛华与海林市政府共同搭建了一个投融资平台, 将泛华和海林市政府双方的信用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投融资平台,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于单一模式,或是海林市独资操作而产生的信用额度不够,融资规模太小,资金运作比较困难的瓶颈,使得开发区的建设有了充分的资金保障。之后,双方合作,大力实施经济开发区的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等大规模的建设改造,使得建设速度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上,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即海林的政府平台优势和泛华集团的以商招商的优势。双方优势的叠加,使得招商引资的进展非常顺利,原定12 年完成运作的开发区建设,提前了3—4 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整个海林市经济的提升,财政收入在5 年内翻了两番。

在实践过程中,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主要体现在三点:开发前期定位、资金瓶颈及招商引资。泛华针对海林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包括:


1) 系统规划服务-解决开发前期的定位

良好的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对整个开发区建设的启动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也就等于有了一个作战部署。在刚刚开始介入的时候,泛华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将其作为一个实现目标的关键点来解决。

泛华的系统规划,明确了海林的发展定位,完善了规划体系。海林因林而立,因林而兴,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良,历史文明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立足城市资源秉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地理特色、地域民俗文化等各种有利因素,泛华集团系统地整合了海林的城市战略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编制了《海林新城概念性规划》、《海林市旅游发展概念规划》、《威虎山旅游概念规划》、《黑龙江海林市生态农业开发区木业园区规划》、《中国海林市国际木业城木业综合市场详细规划》等。规划采用了城市规划与项目策划相结合和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理念,推进了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建设的进一步融合,使城市发展愿景、阶段性目标和实施举措有机统一。按照规划进一步确立了建设牡丹江城市副中心、打造北方生态明珠城的战略目标。规划确定海林的产业发展方向为旅游业及无污染新型工业如特色中药、绿色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等,打造海林具有战略意义的木业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北药加工生产基地、对俄出口加工基地。

海林新城位于海林城区北侧,紧邻301国道,距牡丹江市仅12公里,处于东北亚经贸大通道中心地带和全省重点打造的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带上,规划总面积15平方公里。空间规划充分挖掘当地地理特色、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强调绿色生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体现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设计理念。以两轴、一带、两个工业片区及多个节点发展带动海林新城的整体建设,新城考虑与老城的无缝对接,沿斗银河两侧布置生活用地,生活用地两侧布置东西两个工业片区,沿西侧铁路专用线布置物流用地。同时对交通系统、景观绿化系统、市政设施进行了规划,除此对新城的建筑高度及容积率、建筑风格和色彩进行了规划,打造富有特色、充满朝气的现代城市风貌 。

 

(2) 投融资服务-解决资金瓶颈。

对于一般的开发区和项目来讲,资金是一个关键点。很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有着很好的想法和规划,却由于资金和投融资平台没有搭建好,缺乏造血机能,而无法实现。在海林开发区内,通过双方共同打造了一个紧密型的资金和投融资平台,使得资金渠道畅通,能够满足开发区建设的需要,加快了城市建设。

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同样遇到了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为了破解资金难题,海林与泛华将双方的信用捆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融资平台,从根本上打破了由于单一模式,或者是由政府独资操作而产生的信用额度不够、融资规模小、资金运作比较困难等瓶颈。在运营过程中,泛华和海林市政府对外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员由泛华和海林市政府共同组成,对外,一块牌子是海林市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另一块牌子是海林开发公司。泛华建设集团通过直接投资、对外融资等方式用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相当于海林市建开发区以来总投资额的5 倍之多。合作的具体方式有三个方面:泛华建设集团通过新城区开发公司直接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泛华建设集团在金融界的信用平台为新城区开发公司提供融资支持,目前海林已完成在国家建设银行的AA级授信;共同打造融资平台,由海林市政府倡导、泛化建设集团牵头,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入股,建立担保公司,按照放大5倍的要求,获取金融机构的授信额度,近三年来利用担保公司累计融资5.6亿元。

按照城市发展创新模式,泛华建设集团从战略发展规划的角度,按照规划先行、注重产业集群、打造城市名片的方式,为海林市开展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策划、规划,其城市规划成果至今仍然保持着稳定性和超前性,还陆续嫁接了包括红色旅游、中国雪乡旅游论坛、国际木业城、国家林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绥芬河过境物资直落海林等口岸优惠政策,为海林市开展多渠道的投融资,高起点高水平的建设以药业、木材加工业、绿色农业为主题的产业生态新城创造了条件。海林市政府则积极配合泛华建设集团征地,建立完善了就业、补偿、社保“三位一体”的安置补偿机制,加快了征地速度,做到了土地根据项目随落随批。目前,海林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并已建成了“三横九纵”道路和水电热网等基础设施。总投资1.25亿元的现代物流项目,已完成5 公里铁路专用线征地拆迁工作,部分路段建成投入使用,保证入驻企业原料供给和产品运输。县域内银根紧缩,信贷门槛提高,不但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无足够资金来源,许多入区企业也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困扰。面对这种情况,泛华集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密切配合,共同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四、海林之变

目前,海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振兴崛起的发展之路。这一成绩的取得,除了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干群的一致努力外,主要得益于与泛华集团的战略合作,是独具特色的泛华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实践的结果。按照海林地方政府官员的说法:“是泛华集团帮助海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海林人有句话:没有泛华的合作就没有海林的多元化发展。我们有信心继续深入与泛华集团的合作,我们也相信与泛华集团的合作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自2004年7月,海林市政府引进泛华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采取BOT方式建设经营开发区,实现了政府职能公司化运作。市政府与泛华集团共同组建新城区经济开发公司,由泛华控股。公司代表开发区从事融资和投资工作,进行征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政府给予其10年的经营期,以土地经营收入和入区企业税收地方分成部分返还作为公司收入。通过政企合作建立起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建设经营机制,加快了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共同打造紧密型的资金和投融资平台,资金渠道畅通了,在此基础上,加快实施了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等大规模的建设改造。合作几年来,双方通过海林开发公司实现了统一运作、优势互补、各扬所长、各尽其能,大大加快了开发区开发建设的步伐,推动了海林市域经济的飞跃发展。

2006年4月15日,时任省委书记钱运录到海林视察工作时,给予开发区建设充分肯定,称赞其“起步早、机制好、定位准、潜力大”,并指示要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为牵动,带动海林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到2009年,一期规划1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已完成1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七通一平”,建成了“四横九纵”的道路网络;建设了一个占地11万平方米的人民广场;启动了占地44公顷年吞吐能力350万吨的物流基地建设,建设内陆港,打造绥芬河保税区承载区,开展“公铁联运”,现一期工程已完工,启动运营,并争取到黑龙江省政府给予的就地报关报验、检验检疫、车皮保证、口岸税收四项扶持政策,该基地全部建成后将成为辐射全省的木业产业物流中心。已引进企业34户,合同引资额21.6亿元。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税收2—3亿元以上,创汇能力1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开发区将建成海林的新城区,新增税收4—5亿元,城市建设和商饮服及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建成以木业加工为主的北方制造业名城,建成生态优良、经济繁荣、功能齐全、景观优美的海林新城区。

经过几年的发展,海林的产业得到快速提升和发展,初步实现了2004年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即林木加工业、清洁能源产业、旅游产业、农业特色产业。

海林已初步形成了以木业为主,对俄出口加工的农副产品、轻工和医药并举的产业发展格局,已有亚洲著名的国际家具制造企业台升国际集团,排名世界500强的瑞典宜家木业、亚洲著名的实木地板骨干企业广东盈彬大自然木业、亚洲著名的宝石加工企业世元首饰等52户企业入驻开发区,合同引资额32亿元,初步呈现出了项目入驻、产业聚集的良好态势。开发区的税收现已占到全市年增幅的40%,自身的造血机能日益增强。

开发区的起步期、困难期、风险期已经度过,步入了快速成长期。现在资产负债率为27%,净资产达10多亿元,我们计划用3到5年时间建成牡丹江城市副中心,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加工区的主要产业承载平台和物流通道。

与泛华集团合作的5年时间里,海林市财政收入增加了5倍,由2004年的2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0亿元,在“十强县”排名中实现了一年进一位。

2010年7月,国务院批准海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这是对泛华集团提出的“中国新型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计划——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的肯定;是对海林市城市建设的认可;是对黑龙江省原有五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又一突破。海林开发区不仅成为黑龙江省成长最快的开发区,同时是黑龙江省仅有的两个县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的县级市之一。


五、结语

海林的成功值得我们认真总结。这些年来中国各地到处都在大搞开发区建设,然而成功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大多数要么是虎头蛇尾,要么是惨淡经营,没有起到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作用。究竟如何才能打造一个成功的开发区呢?海林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发展首先是理念的创新,只有思路正确,敢于创新,找到适合城市本身的发展路径,才有可能取得突破。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那种千城一面,简单照搬的城市建设模式显然已经过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希望海林的经验能够给其他城市带来一丝感悟!

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在海林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海林已经踏上振兴崛起的发展之路。相信未来更多面临发展困境的城市,将在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的指引下,走上现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