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打造中国区域合作与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8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挂牌成立。合作区打通行政区划的限制,小到固定电话区号、公交车车牌,大至行政事项审批等,全都执行深圳标准。

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形成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制造业、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几大集群。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飞地”治理模式,今年5月,广州清远经济特别合作区正式启动,将清远市辖区范围内的近113平方公里土地交由广州黄埔区开发建设。

粤港澳三地还大胆创新合作模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创新发展。与珠海一水之隔的澳门发展空间不足,珠海将粤澳合作产业园余下的2.57平方公里土地按“澳门特区政府牵头,横琴新区全力配合,琴澳双方共同参与”的方式重启招商,重点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越来越便利,成为带动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协同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湾区城市之间的快速便捷流通,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图片


泛华实践:

探索深汕合作区“飞地经济”模式

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路径


“飞地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比较优势,发达地区跟后发地区,打破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开发实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但是飞地经济不是简单的相邻城市之间进行投资、产业转移和共同管理,不是单纯地打破行政、经济、空间三大壁垒,不是空洞的合作区的空间载体建设。如何用新技术、新模式打破行政边界,突破传统的城市物理空间,探索更广阔的要素流动市场、构建更均衡的区域发展生态,让飞地经济“飞”出新高度?

泛华认为,跨区域飞地经济合作的重点是发现并利用城市之间真正的合作点、互利点,以此促进城市“握手”并“携手”共建共赢的问题。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新经济思维,找出适合城市发展的科学路径,推进区域合作以创新模式为旗帜,以项目孵化器为抓手,以构建生态发展联盟为平台,以产业为支点,以创新金融手段为翅膀,以信息化为手段,专业分工、业务合作、重构区域的商业生态圈和价值链。

针对发展差距巨大的两地应如何发展的问题,泛华创新性提出:用深圳概念,跨区域合作进行体制创新,采用双方共建、产业导入、共同运营管理模式,收益及税收双方互利共赢,建设两个城市的体制创新示范区。


01 

战略思维

挖掘城市新价值、新角色、新形象、新定位

飞地经济的发展要站在全局层面研究城市发展,进行顶层设计,站在新背景、新形势、新要求下,挖掘城市在跨区域合作中的新价值、新角色、新形象,对城市重新进行发展定位研究,通过上级“价值层面”的支持,首先实现顶层设计,进而指导“制度层面”的制度、体制创新,最后到达“技术层面”的实践操作,以此应对跨区域合作为城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明晰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指导城市在跨区域合作中的发展路径。

深圳和汕尾是体现广东省“平衡之忧、升级之艰、资源之困”的典型区域,深汕合作不仅是解决深圳、汕尾的发展问题,是深汕两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坚实载体,尽管如此,二者之间的合作不能是简单的撮合和产业转型,要是找到真正的合作点、互利点,对合作区进行科学的定位。

深汕合作区实现高端定位、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角色的转换和价值的创新,在于充分挖掘深汕合作区建设的“新价值”。

为此,必须以国际的视野把握区域发展的宏观环境与政策走势,站在国家战略、广东战略的高度思考合作区发展的政治意义与示范价值,从大珠三角的区域发展格局寻找自身的示范价值、区域价值、产业价值,将深圳的城市发展需求作为自身价值创新的基点,将产业机会与自身资源相结合,与区域发展规律、产业转移规律相结合,制定兼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先进性、可行性的发展规划。

深汕特别合作区港口条件优良、海洋资源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与深圳海岸线相邻、与珠海对称的分布在珠三角的“穗深港”主轴两侧,是珠三角产业外溢第一圈层,深港产业转移第一腹地;享有老区扶持政策、沿海开放政策、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及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合作政策等政策叠加优势,后发优势明显,具有承接深港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拓展城市功能的空间必然性。

基于此,泛华提出明确对深汕合作区发展定位为:深汕合作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并强化自身的三大战略角色,即“汕尾融入珠三角的战略支点”,“深汕全面合作的先导区、示范区”,以及“深港产业延伸及功能拓展新空间”;以“助力深圳、联动港汕、撬动粤东、策应大珠三角”为发展使命,立足于“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依托自身的资源、环境特色,抢抓“新兴产业机会、深港产业转移及城市功能拓展机会”,接轨国际产业链、聚合港澳粤资源,将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成为集“深港产业拓展区、科技创新转化区、体制改革试验区、现代滨海生活区、区域合作及产业转移示范区”——“五区一体”的深•港产业新城。


02 

系统思维

跳出区域寻找合作点,寻找新模式

飞地经济的跨区域合作不应局限于城市自身的形势背景、资源禀赋、机遇挑战等研究,应跳出城市谈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角度研究城市。既要研究区域要素资源情况,从区域的供给端分析能为城市提供什么助力、多少助力;还要研究城市需要聚集的要素资源是什么,从城市的需求端明晰城市需要从区域要素资源中借什么势、借多少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供给-需求匹配分析,使城市能够最大限度聚集区域要素资源为己所用,科学地规划发展路径和合作模式,实现区域增长极的目标。

为此,应该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城市与城市之间在要素资源方面存在的优势互补,找到合作方的兴趣所在和需求所在,匹配得到真正的合作点、互利点,以此打动合作方。基于该合作点、互利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方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发生“竞争——竞合——联动”变化,发挥城市之间的比较优势,促进城市之间的互惠互补、分工协作,通过跨区域合作最终达到多方共赢、区域增长、功能优化。


03 

新经济思维

打造飞地经济的升级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有形的界限,飞地经济完全可以新技术、新业态依托自身优势的、有限的、关键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发展“虚拟总部经济”,将外部经营资源与内部资源最大效率地结合起来,通过虚拟结算、虚拟管理、虚拟服务、虚拟开发、虚拟销售的总部,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新经济思维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构建区域合作的共享平台,做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图片


未来,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将不断创新发展。深汕合作区的飞地经济模式,可以作为路径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更多的尝试和实践。尤其是通过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在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探索,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推动区域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将为飞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以市场导向,优势互补,集约化发展,利益共享和可持续发展。